前言


《生命哲学数学模型》简介和《中国心态学》的连载已经结束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旅程中必然经历和参与的过程,也是生存的内外环境。


“修身”包括养生,“养生先养心”,讲的是养心和养身的相互关系。

《中国心态学》是帮助养心的。


南怀瑾大师在讲修行的内容时,把“修心态”列为其中一条。


《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论点之一有“人是环境的产物”,“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人的心态产生,生长和成熟的第一环境。

本文就研讨“家庭”与人生(包括心态)的关系。


“家庭家教家风”已成为新时代进程中逐渐被重视的社会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的颁佈,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张示全体公民,“家庭教育指导师”成为国民职业之一。

家庭又是社会民生课题指向的最小群体单元,所以,家庭也是《中国心态学》分析,研究的重点领域。


本文就是探索解析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的尝试,供“家庭教育指导师”以及致力于家庭建设的志士同仁参考,力争起到一块“铺路石”的作用。


目录:

一,家庭的组建

1,小议爱情

2,爱情是什么?

3,婚姻是最麻烦的事


二,家庭是人最小的生存环境


1,建立家庭的核心目的:

健康长寿与繁衍子孙

生老病死与生育

2,家庭中的物质生存

物质生存的期望与现状

职业,家业与财产传承

3,家庭中的精神生存

观念多样化,多层次,混合交织的共存,冲突,包容与共建

4,家庭成员的角色与心态

5,单身与丁克家庭

6,离异与单亲家庭

7,颐养天年与孤独终老


二,家庭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传承信息)

1,健康的衣,食,住,行

2,健康的心态

1)内部如何亲合与争斗(处理矛盾),实现内部和谐

3,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亲属,邻里,社区,学校,职业单位,

4,不断的学习,进步是家庭稳定的重要生活内容


三,家风


1,家风的内容

1)家长的作风

2)孝慈的程度(尊老爱幼)

3)学习的风气

4)家族的群体风气与传承

5)家风与家•家族•民族•国家关系的构建


2,大环境风气与家风


家国情怀与国家责任:

人民政府为人民——为人民利益服务的。

虽说人是社会细胞,但人在考虑利益得失时,大多数是会以家庭为单位(群体)来考量利益得失的。

1)国家关心家庭的物质生存诸方面的需求,服务到家

2)国家对家庭精神生存的诸方面需求也要到家

(1)提倡的社会风气要正!

依法治国与以德树人,宣传倡导到位

(2)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有机配套,形成大教育系统(网络)服务,导向一致

(3)提倡符合国情(资源,生产力,消费水平等)的物质生存美好程度的诉求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民族气节。


3,写给“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话

1)艰难的事业与艰苦的职业

百年树人的陪伴

2)个人的修行与度人的德行

稳定的心态

3)《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是助您职业顺利的工具


结论:

齐家,就是家庭成员健康长寿,生儿育女;家庭(物质)生活稳定,逐步提高;精神生活和谐,心态健康。

家庭成员人人通晓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的共荣共辱的关系,关心国家兴衰与繁荣昌盛,愿以己之力,尽民族之大孝。


创建“家家好•国家好”的局面是我们在新时代“齐家”的目标。


《中国心态学》齐家篇 ——家家好•国家好(连载一)

一,家庭的组建

1,爱情

1)爱情既简单又复杂  

爱情是与生育有关的爱欲的情绪。是人的亲和性的内容,是特殊的亲和性。它亲和的对象是异性。它的产生是有阶段性的,它有短有长,有强有弱。它是可变的。它可以是单向的,更多的是与对方相呼应,形成双向效应,因而内涵就更是复杂了。由于身体的条件不同,所产生的亲和力在形式和力度方面极具差异。特别因为男性与女性存在着天生的差异,相互之间除了亲和力之外,又存在着爭斗力,两种力的交相作用下,其间情绪起伏跌宕,更由于还可能会有双方之外的同性或异性,以自己的亲和力与争斗力介入,形成干挠和威胁,那情绪都能翻江倒海呢!  


当爱情产生并展现于社会大众,当爱情步入婚姻殿堂,更凭添几分绚丽或几分悲情。  

爱情会自生自灭,爱情会延伸至儿孙辈,爱情之力有时会战胜一切,有时则会软弱得禁不得风雨…,人在表达着同吋又体验着爱情的甜蜜和残酷。  


美好的想象是无限的…  

个人的期望是不同的…

个(两)性的体会是千差万別的…  

你只拥有自己的。就象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是什么样,都是你的,你都要体会他的存在。  


你会觉得,我讲的都是人人皆知的,没什么新鲜的事。你的感觉是对的。  


对我下面的话,你赞同吗?  

“爱情人人皆有,仅仅是由于你生存,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念不同,想象力不同,因而感受不同。”


祝愿你拥有的,是一份圆满的爱情。


《中国心态学》齐家篇 ——家家好•国家好(连载之二)

一,家庭的组建


1,爱情

1)爱情既简单又复杂

2)爱情是什么——以作文形式回答尊敬的读者


你好!

爱情是什么?是世上最难回答的题目,因为古往今来的学者,文豪,心理学家,民间文学,戏曲---都已经将这个永恒的描述得天衣无缝了。

爱情是人的欲爱随同人的生命进入社会的产物,是以欲爱和思维作基础的。欲爱是一目了然的。爱情的多样性则是由于欲爱与社会经济与精神相互交融而发生的。爱情的复杂性,是由于它被披上了五花八门的时装,甚至盔甲,使人们看不出真与假。

今天我当作高考作文题目来试答一回。  


“你一生(或到此刻)爱过几次?你一生被几个人爱过?”

換言之,“你体会出几次对别人的爱?又感受到几回别人对你的爱?”

你从来不敢想象会有人问你这个问题,因为这种问题没有谁会问你。亲人不能问,熟人不愿问,陌生人更不敢问。

我今天问你,是因为从这个向题出发,我才能清晰与明确地阐述我的思维与认知。  

上述的体会和感受都是爱情,換句话,无论是多是少,是长是短,都是你的爱情的一部分。它们都是被“他”人激发出来的,只不过而后你的处理不同罢了。  我的回答是不是太简单了?  


恕我冒昧,再问你一个问题:我现在对你说“我爱上你了”,你信吗?你被吓了一跳?你会吃一惊!“怎么可能?”。那千百年的“一見钟情”岂不是子虚乌有了?如果不是子虚乌有,怎么不可能?  

爱情在这时就象它的表达方式一样简单。当然,也有成年累月的表达,连篇累牍的表达,还有有举国倾城的表达,可表达的内涵一样简单:“我爱上你了”。

爱情的简单与复杂,与你的思维有关。你想得少,它就简单;你想得多,它就复杂。

爱情有单向的:这边都想出病了,那边还一无所知呢!

爱情是无条件的,不顾一切的。不去计较对方是否爱过他人,或者是被他人爱过,甚至不怕被拒绝和不顾结局。

爱情是不存在后悔的。

………

以上就是我们称之为经典的,纯朴的,纯真的,纯洁的爱情----如果双方都是如此,他们之间的爱情是无以伦比的。可惜这样单纯的爱情,大都被人们藏在内心深处,是他人(包括白头到老的配偶)永远不可能知道,也不能知道的秘密。人们顶多知道她同他好过,后来不好了——没成(结婚)。没结婚就是不好了吗?没来往就是不好了吗?太浮浅了。

你说的对,爱情可能会是短期的,阶段性的。是有自生自灭的,也有此生彼(被后面的取代了先前的),但除此之外,已经体验过的爱情是抹不去的。

人们对爱情制定了众多的理性的标准;

(1),爱情是全部都给予对方的,否则就不是爱情。非全即是零。

(2),爱情的全部,是以白头到老为标准。如果不携老,前面的爱就不是爱。这是以结局判断起始。

(3),以前恋爱过,或以前爰过別人,结过始婚。你的爱就有缺陷了,不完整了。因为”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爱情属于人只有一回,与生命同寿。

(4),爱情是对等的(不是平等)。

“我爱你比我爱你的多”。有差距就是缺陷。如果双方都认为自己的多,那”少”从何而来?……

形形色色的标准造就了千奇百怪的爱情。那种纯真与纯朴的爱情已经很少见到,成为珍品了。人们只能从影视与小说中去找,当你与之共鸣而落泪时,不知给主人公的和给自己的,哪个更多?


爱情是生命体的一部分,同样也有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同样会发生”生老病死”的情况,同样会经历竞争,有竞争就有优胜劣汰,爱情在不同的环境中生病,衰退,失败,死亡,再生----不论男性女性的爱情,均如此。当代的高素质的剩女,他们的爱情就是这种结局之一。

记得有个历史人物说过,人们谈论爱欲和谈论吃饭一样。中国古人云:食色性也。“色”指生育。欲爱是生育环节的一部分,是人的能(量)聚到一定阶段释放过程的形式。爱情是生命能量的付出。它与“食”的区别在于它必须有释放的对象,所以人对彼此的亲和性与争斗性产生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进入个人的思维,组成人的精神生存和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当代,它也现代化了……

“食”有千百种味道,“色”(爱情)亦有千百种情趣。你不可能尝尽所有的味道,你同样不可能感受全爱情的情趣。你能感受到的爱情,就是属于你的,都是你人生幸福的一角。


《中国心态学》齐家篇 ——家家好•国家好(连载之三)

3)婚姻是最麻烦的事


人们面对婚姻有多种选择:先结婚后恋爱,先恋爱后结婚,只恋爱不结婚,只结婚不生育,只生育不结婚,独身。

婚姻的稳定度:(分子/分母)

稳定度=差距/爱情

=自然+社会观念/爱欲+情爱+个人观念

=初始+变化/初始+变化

=现状/承受力

=现状/亲和力+争斗力+社会影响力。  


如果答案:

小于1,稳定

等于1, 平衡

大于1 ,不稳定

婚姻是把锁;

金锁: 双赢,  

银锁: 大满意+小不满意

铜锁:小满意 +小不满意

枷锁:不满意+不满意   

婚姻是途径,是工具,是武器:历史上的王昭君和亲,文成公主进藏,刘备赴东吴为婿,等等,代表信用,也代表人质。  

婚姻是改善生存环境的最便利的途径和工具,因此,被利用至极致。结果是有“皆大欢喜”的,也有“几多欢乐几多愁”的,还有层出不穷的哑剧(哑巴吃黄连),闹剧,悲剧,剧剧可叹,无可奈何......  

婚姻是两个能量个体结合为一个能量体-——家庭的方式。有的是一加一大于二,也有一加一小于二,内耗多的,甚至小于一。

婚姻随时代的发展由简单走向复杂。

1.异性相吸,情投意合

2.明媒正娶,洞房才见面

3.指腹为婚

4.童养媳

5.找对象:  

当代社会环境的急速大变革,信息的大传播,人口的大流动,使人们的头脑越来越高级,考虑得愈来愈细致,这里粗略举出以下方面:(每个人考虑的多少和侧重点不一样)   

1.自然条件: 身高 体态 面相 健康   

2.文化程度: 学历 文化艺术的爱好  

3.工作状况: 专业 技能 行业 岗位    

4.薪酬: 高低 稳定性 发展性

5.居住地区 迁移性

6.持家能力 粗细 勤快 节俭

7.消费习惯

8.生儿育女 取向、喜欢程度

9.社会交往 打交道

10.双亲方 健康、寿命、年龄、收入、固定资产、遗产多少、居住条件、地域、观念

11.兄弟姐妹 数量 经济状况 观念: 是否孝敬

12.亲戚关系 海外 国内

13.个性 性格(脾气,好动好静) 志趣 …….  


对以上婚前原始差距的危机预测:  婚姻的走向:金婚 银婚 铜婚 分居 离婚 复婚 再婚 孤身  


婚姻的麻烦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不仅仅是爱情的巢穴,它还是经济生活的实体。它一般存在的时间很长,很难预测几年,几十年后会如何变化。  

婚姻是对双方爱情的法律保护形式。  

我绝不是在否定婚姻殿堂的美好与乐趣。


《中国心态学》齐家篇 ——家家好•国家好(连载之四)


二,家庭是人最小的生存环境


1,家庭的核心内容:

健康长寿与繁衍子孙

人作为生命体存在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就是生老病死和生育。

当人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形成社会时,作为男女稳定结合实现生育为纽带的家庭生存形态就应运而生了。

家庭生存必须从事劳动,所以家庭又是一个生产劳动单位。

家庭是一个生产,生存,生育的单元,构成社会的最小群体。相对于這个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家庭就是最小的,並且是最初始的生存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如何长成(自然发育),成长(社会发育)都受到家庭這一环境的影响,可称为初始影响。

值得提醒大家一句,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元,也存在多样性,也一样“生,老,病,死”和“生育”(延绵)。特别是其形态,随生产力的发展,始终产生着变异。

因此,家庭(家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复杂的。包括很多社会大环境因素都是经由家庭小环境传递给(影响)个人的,但表面上看似很简单。

上述可被视为家庭之生命轴。它包括家庭的存在的健康,寿命(长短和大小)。

婚姻关系的健康与寿命是其核心。


2,家庭的物质生存

1)物质生存的期望与现状

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生活好,一般最先指是物质生活,会争取达到並处于生存,生活,享受和发展的哪一个层级,持续下去。


家庭生活中物质生存的上升与降低,都与家庭成员的职业,及家业与财产传承相关。

家庭成员的职业选择与达成是首要的因素。职业的内容及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关)。

家业则是综合的内容,常有扩大或缩小。

财富则是有积累,消耗,转移与继承。

這些也可视作(属于)财产的生老病死与生育(孵化)。

如果归纳一下,就是家庭物质生存的富裕度。家庭物质生存的富裕(广义)状态是家庭生活幸福度的基本内容。


3,家庭中的精神生存


家庭的精神生存,也从五方面分别论述。

1)财富获得的得失感及其滿足度:

财富体现在物质生存的衣食住行等相关方面,这里是讲滿足度的大与小。

(滿足感与财富观相关,观念则属于第五方面的内容,后叙)

2)职业层级感

家庭属什么类型是由主要成员的职业决定的。职业类型在社会上有一种无形的层级评价(相对稳定),這种“评级”对家庭成员的心态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工,农,兵,学,商以及现今出现的新职业等。

无论什么职业角色,家庭成员若对事业,行业,乃至国家,民族做出令人称颂的成绩与成就,“光宗耀祖”,会给于家人,家族后代心态赋予自豪感;反之,若产生有损家业,甚至败家辱国,使民族蒙羞的成员,会给家庭成员心态带来不勘的重负。

3)慈善与体育:

涉及這两个方面的职业家庭较少,但以行善为家风的家庭和家庭成员並不少,“行小善积大德”是中华民族家庭的传统美德。

4)艺术爱好与追求:

艺术家庭与家庭中拥有艺术爱好者,是家庭精神生存(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与家庭富裕程度有很大关系,但又不完全尽然。

民间艺术家庭与艺术爱好者是民族文化传承力量的源泉。对艺术的热爱,求精的匠心和奉献精神往构成一个家庭乃致家族的满足度与成就感。

5)以行为宣示的观念,意识与信仰是家庭的精神生存重大内容。

观念,意识与信仰的多样化,多层次,混合交织的共存,冲突,包容与共建……构成了家庭精神生存极其丰富多彩而又多变的状态

(這一方面,留作连载之五详述)


《中国心态学》齐家篇 ——家家好•国家好(连载之五)

5)以行为宣示的观念,意识与信仰是家庭的精神生存重大内容。


观念,意识与信仰的多样化,多层次,混合交织的共存,冲突,包容与共建……构成了家庭精神生存极其丰富多彩而又多变的状态 。


在抖音上,有某沙龙群成员评论说:

家庭成员的价值观,金钱(财富)观,家庭(集体)观和亲情观是决定一个家庭组合,家庭建设和家庭命运(兴盛衰亡)的关键因素。


我把上述看法,一一对照数学模型进行归纳,归结到心态所包括的内容:但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一些剖析。

1,健康感(家庭稳定度状况)

2,得失感:名与利,家庭声誉与财富

3,价值感:家庭质量评价


三归一为幸福感,齐家的终极目标。


我也就這几方面谈一点看法。

价值观:如果把一个家比作一个人,价值观就是自我评价,什么是好的家庭,要建成什么样的幸福家庭,满意度的期望值为多少。

夫妻双方在结婚时都会对未来的家庭建设有自己个人的目标,即期望。

换言之,就是夫妻双方个人在未来家庭中想得到什么,预想产生什么样的得与失,想得到什么,又愿为此付出什么?


金钱观:一般就是物质生存期望达到的层级所需的财富的量,富裕度期望值是多少,如何对待财富的多与少?

在這点上夫妻双方个人也各有自己的目标(标准)


家庭观:可以说它是相对家庭中个体来说的,是个人与家庭这个“集体”的关系,发生矛盾时如何处理与选择。

夫妻双方对各类矛盾各具有多强的承受度,也就是容纳的限度。


亲情观:即家庭所有成员之间,夫妻,父母,子女……等等的亲合度,情与理的把握及平衡度。

這方面就是如何处理个人与个人——他人的关系了,只是这个“他人”是与己有专属的亲属(亲戚)关系。

這些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对一个家庭的生存,生活质量会产生很大影响。也是婚姻稳定度的重要方面。


让我们再重温婚姻的稳定度:

稳定度

=分子(个性)/分母(共性)

=自然+社会观念/爱欲+情爱+个人观念

=初始+变化/初始+变化

=现状/承受力

=现状/亲和力+争斗力+社会影响力。  

=得数(结果):小于1 稳定,等于1 平衡,大于1 不稳定

如前面所述:

幸福感=健康感+得失感+价值感

=满足度(满意度)


如何看待一个人的幸福,无论你自觉有或无,都实际上取决于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看待一个家庭的幸福度,也出自于這三观,只不过不是由夫妻一方评说,而是由双方评说,乃至多方(亲属),甚至由社会评说了……


這就是家庭建立之后的“齐家”内容,这些内容,就是作为家庭成员之一的你,考虑自已的人生选择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度过,和怎样建设這样一个“环境”的问题。

是在什么时候想到过?恋爱前,恋爱中;婚前,婚后;得子前,得子后;青年,中年,老年……

特别是在社会大环境旳飞速变化或剧裂震荡中,家庭这一叶扁舟随波飘荡,沉沉浮浮,更是需要家庭成员,主要是夫妻双方有清醒的认知和把握自己共同目标,共同学习和应对各类压力,以期达成婚姻之初心的共同目标。


“齐家”是人生一辈子的事,也不是容易的事。

家和万事兴:往宏观说,包括你一生的盛衰荣辱;往本质上说,落实在你一生所获的幸福感上。

不用去掩饰,自己清楚:你获得的多少。

对于夫妻双方是同样的道理。

這就是“齐家”的终极目标。

《中国心态学》齐家篇 ——家家好•国家好(连载之六)

家庭成员的角色与心态


一般说来,遇到这样的题目,大家在实际生活中都会是屡见不鲜,时时处处都在处理。在我這里,也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新奇的说法。

但是为什么我还要在这里专门讲一段这个内容呢?

我在这里只是要以我的《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来做一个归纳和分析,提供给大家作为参考。

第一,无论你在家庭是什么角色?作为个人都经历着童年,少年,青年,成年和老年。

这就是家庭所有成员,作为一个人在家庭中成长的共性,都有着独立的健康生存,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内容和变化过程。

这就决定了在分析家庭的某一个成员的时候。首先要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剖析他的健康生存,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欲望值和现实值,也就是他个人对幸福感的追求,实现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里就包括他的健康感,得失感和价值感。

如果说深一点,包含他的观念,意识与信仰的基本状态。


第二。在童年,少年,青年,成年与老年的他,个人处于家庭中的角色相对是稳定的,但由于其他家庭成员的变动或变化,则同时又是她的个性的表现:他的年龄段,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年龄段,确定了他们之间的个性关系的变动。

这种环境关系及其变动,本质上说,是他的个人幸福感与相关角色的幸福感直接的关联。如何处理?如何亲合?如何平衡?如何兼容?或者如何争斗(争取)?


家庭成员的年龄段的不同,成员的数量不同,所以其中一个成员往往在某一个阶段会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作为人的一生,随着年代的变化,会连续的交替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女性,当上有老,后又有了孩子,孙子,下有小,她同时是女儿,妻子,儿媳,母亲。还不用说,非直系的角色了,这还只是以血缘关系排列的。


如果分析家庭经济建设中的角色,那每一个家庭成员所充当的角色定位又不一样了。挣钱的,管钱的,消费的。另外,这里边还涉及他的话语权及支配权,会基于什么因素获得的和持有的多与少?


另外,一个家庭的精神生存状态,细分则包括五个方面的不同的存在状态以及存在的层级,也需要进行剖析:家庭的各个成员,它们的共性方面以及他们的个性方面,因为這些也都对一个家庭的总体心态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剖析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和相应的心态入手,分析一个家庭总的幸福感,总的心态与缔结而成的家风,才能正确认识一个家庭。

在此基础上,才敢于判断一个家庭是否稳定,家庭幸福的程度,家风的特色。


面对社会上关于这些方面的太多的说法,我这里未置可否,我只是想提供一种比较起来相对简捷的认知思路,便于发现一个家庭的成员,一个家庭的优点和缺点。


家风特色及其传承的状态又影响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的心态的形成与变化,影响着一个家庭的盛衰,一个家族的兴衰。

举一个现象吧,一个家庭里出现了一个矛盾,或者出现了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家庭成员之一,比如说,一个当媳妇的,她去征求娘家的意见。能征求来什么意见?

我们对她在娘家的角色进行上述分析,就能感觉到娘家提供的意见和建议对她的影响是重是轻。

又譬如,假设她在娘家有一个哥哥。对于这个家庭的孩子来说,有一个舅舅。那么这个儿媳妇能够从舅舅那里获得什么样的意见呢?建议呢?看法呢?

我们在分析的时候,一般是直接从他们的兄妹关系进行分析。

我认为這是不够的。

因为舅舅也有一个家。他的舅舅在给他提供意见的时候,也会受到这个舅舅自己的家庭形态(家境,家风)诸因素的影响。

当这个舅舅发表建议的时候,会考虑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妹妹家庭的两个家庭的相互关系所处的状态,因而影响到建议和表态程度的深与浅,重与轻,表达得不痛不痒?还是“狠话”?中用不中用?起多大作用?都是与以上各方面的角色关系及其背后的背景相关联的。


以此类推,可以剖析一个家族的血缘,经济,风俗,文化和家风。


如果说,再加上对兄妹的职业以及社会上的角色,层级,层次,及其能量,能力的分析,那就更复杂了。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因为那属于进入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了。而我们本文是讲家庭范围内的事情。


《中国心态学》齐家篇 ——家家好•国家好(连载之七)

上篇我们分析的是一个完全性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关系齐全,内容齐全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基本齐全的状态。下面谈一谈各种类型的家庭。

这里的家庭是从“家庭”视角出发对人的一生的观察。因此这种观察依然是要从人的三个生存方面去看 。一是人的生命健康,二是人的物质生存,三是人的精神生存。所以无论是单身,丁克,家庭离异或者单亲,孤独终老还是颐养天年,都与这三个方面有关,只不过人的一生进入这些状况, 一般说来分为被动适应,或叫做被动进入,还有相对的,叫做主动适应,主动进入。 被动也好,主动也好,主,被动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下面粗略的做一分析。

单身

人长成之后发生生育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婚育也是正常的社会现r象 。从自然人生理上来讲,解决繁衍种族;从社会人来讲,我选择家庭这一经济单元解决物质生存问题,同时进入以家庭为单位的精神生存环境。单身的原因,第一,有些人是健康的原因,病理学来讲是个避免结婚生子给下一代带来痛苦。

第二,由于缺乏生育能力,怕找对象后不能满足生儿育女的诉求。

第三,由于家境贫穷,因为当时所处的环境,个人无法成为他人的选择对象。第四,单身是由于个人的精神生存状态,所执观念,意识与信仰与周围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无法成其为他人婚姻选择对象。

第五,生活在属于地域性的男女比例失调环境,个人在恋爱婚姻的竞争中是弱者,处于劣势而造成单身。这里讲的是客观原因和客观的环境。但是,处于同一环境的,并不只是一个人,也不见得是弱者,为什么有的是单身,有的就可以成家呢。就是因为个人面对同样的环境时,由于观念,意识和信仰的不同,家庭,家教和家风的不同,培养起来的脾气秉性,性格习惯各异,所以在应对这些客观环境的时候,用了不同的观念,意识和信仰去应对,态度不同,从而选择不同。 所以在同样的环境下,有被动选择,有主观选择,主,被动占比分量不一。

在这里讨论问题的时候,以个人为单位,父母意见,家庭氛围,等等因素都是作为环境来考虑的。在主动因素为主的,成为单身的原因中有一条是很重要的:选择单身的人对于他进入单身生活状态后,他的健康生存,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会怎样?会出现的矛盾和风险,他都是有自己的评估和应对的考量,並准备好承受,是有思想准备的。

所以说现在不结婚而选择单身人数众多,一个是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是在这种客观环境之下,由个人的观念,意识和信仰所带来的自己对未来的生存的一种态度和选择。从单身的现象来说也体现了“人是环境的产物”,需要解决大量单身以及的问题和现象,主要是要从形成的环境角度去变更环境,有利于人们新陈代谢和繁衍后代,这是是人类“道法自然”的核心的问题。这是第1位的,第2位的是导引个人如何对待这种不利于婚姻家庭的客观社会条件和环境,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既去考虑个人的生存状态,也考虑人与人类的 有关人与群体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面对人生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困难和困局,锻炼人生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健康生存,物质生存还是精神生存,你制定目标的时候,自己为目标而践行的时候,它伴随着你的人生进步,也会阻碍你的脚步,它所达到的高度,生儿育女是人所具备能量的综合的体现。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我在《中国心态学》里对幸福有专题的论述,幸福感是由健康感,得失感,价值感,综合构成的。

在追求幸福感的时候,总习惯于想用较少的代价和较少的能量付出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这种需求也分别落实于你对健康感,得失感,价值感的追求上,追求性价比,可以说追求到这样的性价比所获得的幸福感,与你在追求过程中克服困难,克服艰辛,克服危机所得到的幸福感的品质是不同的。

人的一生获得幸福感就好,无论是小的还是大的,多的还是少的,我并不提倡人超过自己的能量去祈求更大的幸福,勉为其难不妥,但是也不去提倡仅仅祈求那种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奋斗,不需要处理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就奢求更多的幸福感,虽然小富即安也是可以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点精神头都没有了,找不到自己的真实潜力,并发挥它的存在。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幸福感,两个人的家庭有两个人家庭的幸福感,两种幸福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人组成的家庭会比一个人发生更多的矛盾,但是家庭的幸福感中,有些幸福感恰恰是建立在处理了这些矛盾之后的基础上得到的。生儿育女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阶段性和局部性的意识选择为转移的。人生百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希望每个人在自己的选择之下好自为之,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幸福。希望每一个单身也都是实现“人人好”。

丁克家庭

以上述思路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身体健康原因,属于被动的接受;能接受,就罢了,希望在两个人的世界里,获得共同的幸福。二是双方选择的,就是双方对在养儿育女所带来的困难,矛盾看法的一致。l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家庭是一辈子的选择,也有很多家庭只是一个阶段的选择,人到中年,膝下无子,思来想去,最后中断了丁克的选择,生儿育女······所以这也是人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观念,意识和信仰发生改变,在矛盾中体验中你的认识,重新思考你的认识,调整自己的选择。

离婚

现在的离婚率实在是太高了!这70%是女方提出的!属于历史史性的变化,加上选择单身的人数越来越多,造成的少子化社会现象,表现出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亮出了重大的警示牌!

离婚,从人的三大生存方面来讲:从健康生存来讲,它不是原因,它的主要来源于物质生活状态的变化和精神生存状态的变化。家庭首先是作为一个经济生存单位存在的,它也是一个精神生存的环境,如今社会现实的变化,第一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存水平大大的提高了 人们从贫穷走出来,从小康走出来,甚至在追求享受-----如果一个人生存获得的享受,要大于两个人共同生活带来的享受,产生放弃共同生活的想法是很容易。第二,从精神生存上来讲,随着社会的变化,客观条件的变化,人们的观念,意识和信仰都在发生的变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很明显的表现在一代人与一代人,(5年或者10年为界限)的差异化,这些差异在不同年龄之间,及同龄人之间, 造成的影响。

婚姻的稳定度,主要是考量婚姻双方的共性与个性关系之比。恋爱,婚姻之初的个性与共性,婚姻之后的共性与个性的变化,平稳的年代变化不会很大,但在社会环境剧烈变化的年代,个性和共性的相互关系就会发生强烈的变化,成为婚姻的不稳定性的诱因,这离婚率上升的根本原因,一点也不奇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资产的增加,生活养老的后顾之忧的减少,降低,特别是社会中关于追求人生个性化的幸福导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个性的能量增加很快而超过了共性所能承担的限度, 改变婚姻的概念和欲求就会发展,很容易冲破传统观念的一些约束力,但总的说来还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还是个人的能力,生存能力增加了,个人对离婚之后的所带来的困难和离婚之后所形成的担子的承受力提高了 。

离婚增加了单身的人数,有被动选择的,也有主动选择的。离婚造就了一大批单亲家庭,有主动选择的,也有被动选择的。

单亲家庭涉及到孩子们的成长,成为家庭研究的突出重点。婚姻的阴阳双方,缺了一方,对孩子身体健康, 精神生存特别是被爱的缺失,其影响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特别值得谈到的就是在单亲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对父母双全下所能体验到的夫妻的亲情感,给他所带来的幸福感是很不同的。父母一方的缺失对于孩子的性格成长影响很大,当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在选择单身还是选择婚姻的时候倾向于什么,会有大的影响。同样在建立婚姻家庭之后,处理双方关系矛盾时的倾向都会有影响,“合则留,不合则离”,可能更加轻易作出选择。

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在离异之后大多各自又回到了自己原有的家庭之中,原有的家庭之中的关系进入到一种新的状态, 离异之后每个人由于原家庭或者家族提供的环境不同,应对各种矛盾的条件和能量也不一样,陷入的或者叫进入的生存环境(新的生存环境)是不一样的。新旧矛盾易位,显而易见的方方面面,这里不再赘述。


每一个人都追求颐养天年,无论完全家庭,单身,丁克,单亲,在个人颐养天年的过程中你们所遇到的境遇是不同的,即便是完全家庭,夫妻双方谁先走谁后走?相隔多少时间?在寿命的什么时段开始?对每个人的孤独终老的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更不用说后面的那些家庭状况,个人的孤独终老更是差别万象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的一大重点问题,也就不奇怪了。

孤独终老的问题,重在孤独。社会生产力到如今,基本生活保障是存在的。老年的物质需求也是有限的。精神生存的状态对老年人来说更为突出。“养生先养心”,一样的,老年人的心态调养上升到了主要需求。 如何营造一个老年人的心态健康环境是我们最要研究的课题。其中最最突出的是家人如何对待老年人?

第一,除物质生存条件的提供,尽量方便老年人之外,家庭成员的关怀尤为重要。

第二就是社会关怀的补充。补家庭关怀的不足······

第三是帮助老年人,通过学习提高老人自我调节的能力,就是在认识和观念上,总之减少不良回忆,随遇而安,心安理得,知足常乐,自我肯定。满足自己的寿命,释然自己的得失,肯定自己的善良与人生的价值。肯定自己所生活年代的所获得的幸福感。感恩父母所生所养,儿女所奉所孝,自己的付出所报,得其所以。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子女,不枉一生。


《中国心态学》齐家篇 ——家家好•国家好(连载之八)

二,家庭教育

我的观点:教育的本质是传承信息。

要达到有效传承的目的,需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它们是:

传承什么?传承给谁?谁来传承?怎样传承?


对家庭来说,同样要研究这四个方面。

因此,用“家庭教育”不如用“家庭学习”更能表达這一主题的主张和论述。


家庭教育的需求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可以说,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也就是首要问题是家庭成员,特别是夫妻各自一方,有没有学习的欲望和这种愿望的強烈度和持久度有多大。


自恋爱起到组成家庭,到携手终老,婚姻双方需要学习的内容是太多了,从不会到会,步步都要走,這里,主动地学而实习之与被动地应付,家庭生活的状态会大不相同。


1,物质生存:经济生活

正确地认识物质生存状态,也就是家庭生存的经济生活,一般就是指衣,食,住,行。换言之,就是根据已有的经济收入条件安排它们。

首先是量入为出的原则,有多少钱,用多少钱;量入付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没有急事,不借债。要有在资金困难的条件下过日子的心态,就是在现实与欲望的差距之间,保持心态的平衡,否则,安排失当,生出更多麻烦。

第一,安排衣食住行

1)衣:穿暖之余,就是多与少,品质与档次,涉及衣着多样化与享受到什么“份”上?

2)食,吃饱之后,尤其要符合健康生存的规律选择内容,品质与数量,避免“吃”出病来。

3)住,住多大,修多好,什么样式,享受级层到什么“度”合适?

4)行,有无车,开什么车,需要豪华车吗?

总之,物质追求欲望与实现之差距会给家庭带来满足度及其烦恼度的,如何把握?

第二,根据健康节律和个人情况,合理安排饮食起居时间。

第三,处理好工作,休息和运动之间的平衡,避免“过劳”危及健康。

具体内容,无需赘述。


社会教育各机构宣传相关理念与知识,谓之“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都立了,但对于家庭成员,爷爷奶奶,父母,无论有没有外界来的“教育”,都有主动学习的必要,如果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既便有众多形式的“教育”,也受益甚微。在人手一机和信息无所不包的环境下,难道也还不是这样吗?


2,精神生存与健康的心态

見到网上有位讲修行的老师讲:修行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三条。

第一条是打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条是打理好自己和家庭的关系。

第三条是打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我十分赞成。

用通俗的话来讲,第一条就是自己正确的认识自己。

第二条就是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家庭。这对正确的处理自己在家庭的角色非常重要。

首先是家庭成员,特别是做父母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自己的修行,应该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努力做好自己。

“打理好自己与家庭的关系”,用我的《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理论讲,是在家庭内部,自己如何以亲合与争斗之情感与艺术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个人与家庭集体之间的矛盾,实现内部和谐 。

只有每个成员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基础上,保持“立家”的初心,才能避免激化矛盾,至使发展为“冷战”,“热战”乃至家庭分裂。

3,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包括与亲属家庭,邻里家庭,社区领导管理机构与服务单位,孩子的学校,父母所在职业单位的关系,相处的好与不好,也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生活状态。

這就有待于家庭作为社会的单元细胞整体的“修行”程度了。


《中国心态学》齐家篇 ——家家好•国家好(连载之九)

4,不断地学习,进步是保持一个家庭稳定的生活内容。


家庭教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对孩子们的教育。

当然,对孩子的教育是重点,但是要对孩子进行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教养和养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起“养”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很可惜,做父母的只有到了怀孕的那一刻,才会意识到需要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因为在此之前,所经历的学校教育和家长教育都没有这一个内容。

这个内容一般是经过自学而来的,也就是从怀孕这一刻起,如何做父母就提到日程上来了!

学习的内容仍然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健康。

第二,让孩子懂得如何对待物质的追求。

第三,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别是品德的塑造。这些内容在很多教科书上都能看到,只要你主动学习。

父母学习内容还有一个方面:是进一步要提高的,也就是如何孝敬父母。也许在这方面很多父母的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有了养育儿女的亲身体验,更能回味自己的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和不易。

学习内容还有一个方面是很重要的。

在一个家庭,有了儿女之后,一般说来,夫妻之间多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语言,那就是如何培养孩子长大成人。从这一点来说,对家庭的巩固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也往往因为对儿女的期望不同,“养”和“育”的观念和主张有差异,酿就了夫妻之间的新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到夫妻之间感情的和谐。

如何克服这个矛盾?就需要不断的学习。通过学习和交流达成基本的共识,这是很重要的。如果达不成基本共识,基础的和谐,就很容易把矛盾暴露在儿女面前,这对儿女的成长是很有害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父母之间通过学习构建更多的共识,和达成相互之间更多的包容,是至关要紧的。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认知属于家庭的内修。但是什么是内修的成果呢?是内修的核心呢?

我认为又要回归到人的本性来探讨。

从宏观来讲,与儿女的亲和是天生的。从亲合出发,对儿女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培育,也属于亲合。但是,由于进行教育时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情绪不对头,或者说是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心切,往往父母一方或双方的要求与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发生矛盾时,这时孩子所体验到的“感觉”就不是“亲合”,而是感觉到约束和束缚,甚至有压力。从宏观上来说,这就属于两个生命体之间的某种意义上的“争斗”。

往往由于这一点,反而造成了孩子与父母的隔阂与疏远,这是很忌讳的事情,与家庭教育的初衷往往背道而驰,适得其反。

如何把握这个度呢?提供一个数值,也许有益于您对这个度的理解。那就是国家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提出的0.618。

如果一个事物的总量是1:在本课题内父母对孩子的关系作为1。亲合是左侧一半,占比0.5;争斗是右侧的一半,占比0.5。这时候左右两半是平衡的。

如果你特别喜欢孩子,你的亲合力度大,可以增加到0.618,以此为最佳点,但是如果你超过了,就可能形成溺爱。争斗——“教”和“育”的力度弱了,被压缩到了0.382或者以下,教育的效果就降低了。

反之,如果“教”和“育”得太“狠”了,反向超过了0.618,那么你的亲和就剩了或低于了0.382。这时,孩子就会感觉你“不够”亲,就会影响对你的教育的接收程度,同样也影响教育的效果。

严父慈母也好,慈父严母也好,都要把握这个度:让儿女在感受到父母的慈爱的基础和前提之下(0.5~0.618区间)乐于接受父母的约束和管教,这是至关重要的“度”。

在家庭之中,让孩子深深地感觉到父母之间的亲和,和谐与默契;深深的感觉到父母给予自己的温暖和关爱,这是孩子萌生热爱家庭的基础,也是孩子接受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前提。

这是作为父母必须要修行的内容。这也是预防和避免孩子对家长,家庭出现冷漠,胆怯,孤僻,偏执,逆反等等不良倾向的重要和关键的一环。

其次才是有关儿女成长过程中,在不同阶段的卫生,健康,生活起居以及精神生存的知识,当然,掌握的越多越好。


《中国心态学》齐家篇 ——家家好•国家好(连载之十)

三 家风


1,家风的内容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从“家庭家教家风”排序的概念就可以明显地告诉我们,家风是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果实。我们提倡家风,就和我们提倡精神文明一样,精神文明是全社会综合性建设的结果。所以我们讲家风,也要从家庭建设的各个方面来分析它所具有的内容。


1)家长的作风

家长是什么样的人?家长自己的表现如何?是家风的第一体现。家长的“修行”力度如何?家长修行的结果如何?即家长的作风如何是家风的核心。它来自于家长的观念,意识,和信仰。

从我们的角度而论就是对“道”的理解。它不完全和读书受教育程度相绑定。有些家长虽然受文化教育(书本)程度并不高,但是他们朴素的对“德”的理解是完全到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缺“德”,是无法寻“道”的。

德是“循道”的基础。


2)孝慈的程度

遵循孝道,是中华民族家风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孝推崇为“道”,可見之重要。

儿女之孝的孝心的长成,纵然是与父母一辈的教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父母的“慈”相联系。

慈与孝,是家庭辈份之间的“亲合”。亲合是人性之一面。

父母与子女的亲合是天生的,自然的,但这种天赋的亲合,往往受到社会因素的干挠,干予和冲击,至使其淡化和丧失。要抵御社会因素的影响,必须学习“道”,通常所指的“讲”“道理”,才能做到家庭对内讲道理——家道,对外也讲道理,“合法”“合规”,也就是基本的“和谐”。


3)学习的风气

一般说到学习,都想到的是读书,书本形式的学习,這是片面的。

“教育的本质是传承信息”。而“学习就是承接信息”。在有文字和书本之前学习就存在了。在有了文字书本之后,学习也不仅仅是来自书本的传承。虽然说“诗书续世长”,但对于大多数家庭,在没有读书的条件之下,难道家风就不能传承吗?不是的。“口授心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作风的重要的传承方式。“言传身教”更是传承的重要方面。

父母循循善诱,亲力亲为;儿女好学,这就是一个家庭的学习风气。

“子不教父之过”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勤劳好学,应该是子女应具备的第一品质。


4)家族的群体风气与传承

家族是“大家庭”,中华民族是“大家庭”的集合,通常“大家庭”指的是“姓氏家族”,国家是“老百姓”之和,(其实姓氏不止上千个)。

每个家庭的家风,传统意义上都受到“家族”这个大群体风气的影响,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影响:祖上的文臣武将,官宦商贾,艺人匠人,三教九流……。


5)家风与家,家族,民族,国家构建的关系

我的文章的副题是“家家好,国家好”。换言之,家家不好,国家也好不了。

家园就是国家。

家庭是国家的最小的群体单位,家风也是国风的最小组成单元。

不可能家家的风气都好,也不可能家家风气都不好。家国之中就存在一个比例问题。若越来越多的家庭家风向好,那么我们家园的风气就会好,反之就会变差,這是我们看得到的。

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各方面的工作,促使更多家庭的家风进入良好的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神文明的国家建设,绝不能忽略的最小群体单元就是家庭。因为社会上一切观念,意识,形态以及信仰的发展与变化最终都会落实到人,体现于家庭,这就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大的社会意义所在。


《中国心态学》齐家篇 ——家家好•国家好(连载之十一)

2,大环境风气与家风


家国情怀与国家责任


人民政府为人民——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民利益服务。

人民利益林林总总,看起来非常广泛,但归纳起来,仍是三个方面:身体健康,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

虽说人是社会细胞,但人的出生和成长的第一环境就是家庭,因而人在考虑利益得失时,大多数往往是会以家庭为单位来考虑的,因为个人的得失与群体(家庭)的得失密切相关,它们是最小的“命运共同体”。

一个人的群体观念(概念)由此发源,由此诞生,由此演化,成为未来集体主义的萌发部分。

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就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共同利益的诉求,与“为人民服务”相呼应。

這就是“家国情怀”。


国家的责任,在促进“齐家”上,应该是:

1)国家关心家庭成员的健康,实际上是全民的健康,不仅仅是局限在医疗方面,而是从建设健康生态环境为目标,不断改善相关的生活环境,包括环境保护下的农村的青山綠水和城市的宜居环境。

2)国家关心人民的以衣,食,往,行为主要大类的物质生存的需求,“日益提高的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之物质供给方面。尽可能“服务到家”——以现实生产力水平为“度”的相对供求平衡。

3)国家对家庭的精神生存方面即家庭精神文明建设要给予足够的关切,它即体现于城乡社区的具体关怀指导,更应是在全社会层面“服务到家”:

(1)提倡的社会风气要正!依法治国与以德育人的宣传,倡导到位。

(2)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有机配套,形成导向一致——倡导“集体主义”的“大教育”系统。当代,网络“联”着你,我,他,“联”着千家万户,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提倡正气,是国家育人的重大课题。

总之,在全体人民中提倡符合国情(资源,生产力,消费水平)的美好生活程度的诉求和高尚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及民族气节,是我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须尊循的原则和必由之路。


3,写给“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话

1)“家庭教育指导师”這职称是应“新时代”建设而生的职业需求。

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是“改变人”,而“改变家庭”就更难了,它牵扯着家庭的“一群人”!

所以,您担当的是一个艰难的事业,从事的是一个艰苦的职业,不是指一般的经济收益表现的“苦”,而是有大概率存在的“心力憔悴”的“苦”。


2)要“度人”,先“度己”。个人的“修行”与“度人”的“德行”息息相关,是相辅相成的,践行的艰苦与成才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稳定的从业心态是从业历程中“修行”的重要内容。

3)《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是助您认识人,认识家庭的理论工具。

《中国心态学》是助您自己“修心态”和助他人,包括家庭所有成员改善心态的理论工具。

它们是否是有利于您成为高水平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请您在您的工作中加以检验和体会。


《中国心态学》齐家篇——家家好•国家好


(结束语)


齐家,就是家庭成员健康长寿,生儿育女;家庭(物质)生活稳定,逐步提高;精神生活和谐,心态健康。

家庭成员人人通晓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的共荣共辱的关系,关心国家兴衰与繁荣昌盛,愿以己之力,尽民族之大孝。


创建“家家好•国家好”的局面是我们在新时代“齐家”的目标。


秦次森同志简历


1946.1.16   出生地:山西省宁武县

1965-1969 北京理工大学 无线电专业

1970-1972 陕西华阴5251部队农场 劳动锻炼

1972-1978 西安市委工业办公室 生产处

1978-1980 国家建工总局科技局 科研处

1980-1988 中共中央纪委

办公厅 专职常委秘书,纪检一室财贸处 纪检员

1988-1991 中国康华发展总公司 党委办公室主任

1991-1992 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 稀土开发公司

1992-2006 中国交通进出口总公司 经营开发部

2006退休


2009-2010 参加四川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筹建工作

2013.11.20 给习近平和王岐山同志写信,

提出“对在职领导干部实行抽检制度的建议”

获得采纳。

2014.8 创立《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获著作权

2016年 在四川文理学院讲党课:

“继承革命传统,塑造中华民族子孙”

2017年~今

推介河北迁安五重安乡“小微权力登记制度”先进经验。讲廉政党课。

2017年10月24日,苏州大学讲党课:

“以《人的生命哲学》回答“当代天问”,“回归教育本质,塑造中华民族子孙”

2019年4月 参加国资委“国资国企治理改革研讨会,作主题发言“关于国企文化建设的研究”

2021年11月14日,创立《中国心态学》

发表于上海报业集团主办主管《鲸平台》,《澳门法制报》,《红色延安网》,《凤凰看世界》。


2022年9月8日~10月6日

《人的生命哲学数学模型》,《中国心态学》均刋登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国头条》《央视新闻》(阅读人次达1500万)


2015年至今,被聘为:

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经济专业人才委员会 常务副秘书长,

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联盟网 红色文化传承栏目 总策划,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 心象学专业委员会 荣誉会长

河北迁安市圆梦爱心协会 总顾问

北京康盟民间中医促进会 高级顾问

北京太昊伏羲文化研究中心 名譽主任

中国亚太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 专家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 国策智库专家委员会 专家

全国廉政法治建设研修班 讲师

八路军研究会 冀热察分会 副会长

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 国学文化传承委员会 委员

四川中国西部社会发展研究院 学术顾问



来源:本站

标题:《中国心态学》齐家篇 ——家家好•国家好

地址:http://www.cctvzswh.cn/ysxw/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