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乐哉其中”
——记杜祥君教授的“三次”授教 
文/王均栋

原本该文的标题,我想用主标题为“一个都不能少”,副标题为“与‘中国簧片乐器之父’杜祥君教授的三次‘邂逅’”,后来提笔书写时,方感“中国簧片乐器之父”不足以表达对杜老师的艺术成就概括:一则他同时是“国际联盟全日本簧片理事会理事”;同时他还身兼多职——“中国键盘合奏音乐研究理事会会长”、“中国国际报告会文学研究会委员”、“中华文化传承委员会专家委员”等。“邂逅”一词,我本想表达自己与杜老师之间,在音乐上的交流不期而遇,但该词容易造成误会,所以文字见人,还是坚持更加内涵一些——“寓教于乐、乐哉其中”

这一词汇也正好从杜老师的授课方式风趣幽默;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手段之丰富;教学理念之超前;教学内容始终围绕着——传递音乐本该传递给孩子们的“真、善、美”等教学理念做一简单概括。如题,杜老师三次“授教”,即我个人有幸参与的杜老师三次授课。我把三次的亲身感受,曾多次在网络媒体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表达过的自己的感受,现再做以整理。

一、“初识”杜老师

2015年7月,我有幸与区几位同事,随历下区教育局音乐教研员、历下区少年宫杜祥林主任,赴淄博市张店区参加“首届中日国际口风琴高级研习会”,期间现场聆听杜老师的授课,感受颇多。

1、颠覆了自己多年对淄博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刻板”印象

因为有杜老师以及杜老师带领下的一批骨干教师力量,张店区的音乐教学水平如此之高,以口风琴合奏为重要形式的“模式”已经相当的成熟,乐队中各个乐器的配备都比较完善。

2、借助口风琴,实现合奏,体验音乐艺术的综合美感

杜老师在合唱合奏教学方面的教学成果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一点,体现在我们专程坐车到某小学现场观摩的排练展演为例。期间,孩子们表演的几个作品,都较有代表性,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人都参与”、“人人都有所分工”。这也是后来杜老师的音乐理念里常提到的“一个都不能少”。当然在“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里,还包括“五音不全的矫正”,这是后来第三次学习中,杜老师专门讲的一个专题部分,针对音准欠缺,缺乏音乐自信的孩子。

3、让自己对中小学教学用具,特别是口风琴教学中的一些优势,刮目相看

不可否认,于刚接触中小学音乐教育这片教育土地开始,自己的态度由“不屑”到认真“思考”便是从这次“邂逅”开始的。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自己的教育经历,自己从教的不同年龄段学生,翻看近几十年的音乐教育论文,思考国家自21世纪初的一些音乐纲领指导,思考着诸如口风琴这一件足可以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乐器,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处于“搁浅”位置的尴尬等等。

4、观看杜老师在日本的演出及日本当下的一些演出视频——惊讶

口风琴——发明于德国,发展成熟于日本。在我们国内,尚属萌芽阶段,我不确定这个表达是否准确,但以我个人对全国的一些了解,以口风琴乐器作为教学用具,虽然早在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中有所提及,但真正在做的,尚属鲜见。这一点也是在后来杜主任给我的更多介绍讲解中,得出的一个浅显的结论。

二、济南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器乐培训——聚于天桥区

这是一次面向全体济南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参与人数众多,这也算是在我仅有的视野中的一次大规模的,在杜老师的专程讲解下,将口风琴这件乐器,推广到公众视野的一次。但以我个人的视角,限制于授课时间;限制于更多的济南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口风琴这件乐器的“陌生”;限制于场地话筒音响效果等因素,那次培训,对于有心者自然受教颇多,体会颇多,但对于更有数目的教师而言,大多也不过走马观花,不知所云。

课上,杜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次现场的授课,授课方式轻松、幽默、风趣。这样一位在小学生眼中是老爷爷的音乐教师,被班内一位男生称道“像毛泽东”,引得全场哈哈大笑。

三、历下区中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合唱合奏集中培训

这次培训,得益于杜主任之前所做的大量工作,加之与杜教授的特殊关系,杜祥君教授才在百忙之中,于每周周三坐火车从淄博,一路奔波“无偿”来济授课。这也是我个人在杜老师的三次课中,反思最多,也印象最深的。思考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借用口风琴辅助教学

自己早在一年前,特别是从淄博回济之后,便开始着手尝试运用“口风琴”辅助教学。正如杜老师在课上一再强调、号召音乐教师们特别注意的:“任何乐器都只是手段,一定牢记——我们是教音乐的!”

2.“难点与困惑”的验证

源自自己的一年半实践体会,在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都在这次杜老师的授课中得到肯定和验证。比如,杜老师讲:关于口风琴“断奏”与“连奏”的问题;“气息”与“演奏姿势”的问题;“听”与用声用气“度”的问题;还有注意音乐表达的问题等等。

3.以“音乐”之名,传递“爱”的教育

在杜老师的课里,我三次的感受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想与诸位分享。“任何的课,任何的教学内容,任何的教学手段,都始终围绕着一点:以“爱”的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以“爱”的方式进行教学;以“爱”的方式,永远善意的进行教学;以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这一点,是我在三次课中,印象最深的,可能这一点我的理解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可能他们更把注意力放到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但我的理解,这一点是所有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先决条件,甚至是“内核”。脱离了这个,音乐教师不存在,音乐不存在,教学不存在,美育、德育不存在……,你会发现,无论在课堂上学生随意的举手,说话,抑或是东西调到地上等等,杜老师永远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而且在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中,给予学生关怀和肯定。这一点是相当难得的,我听过很多很多音乐教师的音乐课,也参与过很多的音乐实践,同时也多年在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学科中学习,并与很多专家有所交流。

杜老师课的综合,如果要在学科中有一个浅显的概括,那“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的理论,在他的课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我这样表达,并不是给予一个限定,而是想有一个可以与诸位分享的一点针对性,以期更多同行探讨交流。

4. 再续前文杜老师课之综合

(1)杜老师自身业务能力的综合,技艺超群

你永远都不能否认一点,教师个人的能力,是决定课堂的重要条件,在杜老师的课上,有他几十年的戏剧戏曲功底;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的功底;作曲填词(改编创作)的功底;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等各方面的功底,当然还有曲艺(变魔术)的功底,再有“人文关怀”的内核。

(2)集所有学科门类于“音乐”一身,服务教学,服务课堂,以乐器为工具,音乐为媒介,传达“仁义礼智信”之大情怀

这是我在最后一次的课结束时,分享状态的一点总结,我个人也一直在思考,关于音乐“应用性”的问题。难道音乐只是聆听、鉴赏?难道音乐只适合在茶馆、餐厅供人们消遣所用?难道音乐就只是按部就班的仅限于教材?难道音乐不能有更大更大的情怀,放置于四海之外?等等。这一点,我于接触了音乐治疗后,感触更深刻,杜老师在最后一次授课中,对于某位特殊孩子的关注,也正好验证这一点,音乐可以让人变得更好,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如何引导?回归到前文,提到的“以‘爱’之名义,善意教学”,我觉得这一点杜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多的感动,同时也充满了鼓舞,似精神“知己”。

(3)静下心来,放下浮躁——“每天进步一点点”

这是杜老师对孩子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课后对我说的,要告诉孩子,你能行,要让孩子有信心自己能行。反思我们自己,我们周围的教师教学。是否?我们失去了太多的音乐本真,以音乐之名传递正能量。音乐拿来蹭奖,音乐拿来晚会消遣,音乐拿来炒作,音乐拿来谋生,音乐拿来……

(4)“一个都不能少”

“五音不全”的正名是开先河的,我个人也不太喜欢这个词,因为在之前,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学术文章里,早有学者根据测量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真正人群中“音乐缺失”(蒋存梅老师的创造词汇)只占到人群比例的百分之3左右,大多数人的问题在于听觉,在于心理,在于后期的缺乏训练等等因素。我们平常采取的科尔文手势,是最常用的引导学生音高感,甚至矫正音准的手段,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大都采取改变科尔文手势,简化用之。但在杜老师的课上,巧妙的借助于口风琴进行音准矫正,我觉得也是带给我诸多的灵感和启发的。

“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我在前文中,已多次提及,所以在此不再冗繁提及。更有一点,我觉得从杜老师身上,学习到的是作为音乐教师的责任,对每一个孩子的负责,不能因为某些孩子的音准有问题,就置之不理,更不能因为自己的“懈怠”伤害一个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的责任,“一个都不能少”既是每个音乐教师最底线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最高的追求。

限于笔者能力,水平有限,文字有限,不能详尽对杜老师的授课做一全面的概括,更多的思考还在不停地继续。最后,再用杜老师的一句话,作为文字的结束。“我希望的是,培训的结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束’,而只是我们大家的刚刚‘开始’”。愿每一位与音乐为伴的同行,都能“寓教于乐、乐哉其中”

杜祥君老师电话:13705339499(微信同步)


来源:本站

标题:“寓教于乐 乐哉其中” —记杜祥君教授的“三次”授教

地址:http://www.cctvzswh.cn/ysxw/289.html